在城市的褶皱里,总有一些被时光珍藏的故事。2025年7月6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“三线印记寻访团”来到了十堰市花果街道六二社区。走进社区,如同翻开一部沉默却滚烫的历史书卷,于立生爷爷的讲述,便是那书页间跃动的星火,照亮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。
照片由团队成员贺馨懿提供
于立生爷爷的人生轨迹,因三线建设而与二汽紧紧相连。他是河北衡水人,1958年投身北京汽车厂,1968年响应国家号召,作为骨干力量抽调至二汽,成为领导小组成员。从北京到二汽,工资从40.01元降至38.4元 ,数字的变化,没能动摇他建设的决心。
照片由团队成员田烁提供
“住芦席棚,吃带石子的粗粮”,爷爷轻描淡写的描述,却满是岁月的厚重。粗粮里的石子,硌碎过牙口不好工人的牙齿,芦席棚挡不住风雨,却遮不住建设者们炽热的初心。艰苦环境中,一块上海手表成了爷爷难忘的念想——经济拮据时,靠互助小组帮扶与工资积攒,才圆了“手表梦” ,这物件,是岁月馈赠的勋章,更是三线建设者互助前行的见证。
展开剩余34%谈及往昔,爷爷眼中有光:“苦是真苦,可那股子劲儿,现在想起来还热乎。” 青春在三线建设中燃烧,虽已逝去,却在回忆里熠熠生辉。临别前,爷爷殷切嘱托:“青春逝不再来,你们得好好学习,把真本事攥在手里!”
照片由团队成员田烁提供
于立生爷爷的故事,是三线建设宏大叙事里的生动篇章。那些吃苦奉献、互助奋进的片段,不仅是历史的注脚,更化作催我们奋进的力量,让三线精神,在新时代的青春浪潮里,持续奔涌向前 。
(通讯员:贺馨懿)
发布于:湖北省联丰优配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